“天工来了,榜首个参赛的机器人跑者将冲线”。在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马拉松通明湖信息城结尾响起一阵欢呼声。周围的人类选手赛道,挤满了现已完赛的人们,他们边看直播边翘首以盼,期望见证这个前史时刻。
4月19日10点10分左右,当“天工U ltra”在一名领跑员和一名护跑员的陪同下踉跄冲线时,现场迸发出尖叫声、欢呼声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赛道周围围满了前来观赛的媒体、邻近居民、孩提还有一些机器人公司的同行。
尽管不少机器人在竞赛中“踉踉跄跄”未到结尾,但仍是有不少“选手”成功完赛,20支参赛部队中终究有6支部队完赛。天工队凭仗2小时40分42秒的成果取得冠军,松延动力小顽童队、行者二号队别离取得亚军和第三名,天工队、松延动力小顽童队、行者二号队、松延动力旋风小子队、EAI队、半醒机器人队取得完赛奖。此外,还评出最佳人气奖、最佳步态奖、最佳形状立异奖。
“‘天工U ltra’加油”“大高个人形机器人跑得真快”“矮个子机器人像小朋友”“机器人跌倒了也很呆萌”……赛事现场,人形机器人引起咱们的重视。人跑马拉松是膂力和耐力的比拼,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在比拼什么?这些机器人“跑团”是怎么“炼成”的?参赛过程中,人形机器人及其参赛团队又要面对哪些应战?
4月19日,天工队(机器人:天工)、小顽童队(机器人:N 2机器人)、行者二号队(机器人:行者二号)别离取得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的冠军、亚军、第三名。 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25万次精细关节运动 机器人承受极限应战
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以南海子公园一期南门为起点,通明湖信息城为结尾,全长21.0975公里,途经泡桐大路、文博大桥、通明湖公园等北京经开区标志性点位。
21.0975公里的跑道对机器人来说是个不小的应战,关于选用双足步态的人形机器人而言,多位业内人士介绍,跑21公里意味着要完结约25万次精细关节运动。
竞赛地势涵盖了平整柏油路、坑洼裂缝路、长缓坡、短陡坡路段以及石板路、草地、石子路等多种杂乱路况。全程线路共包含6个左转道、8个右转道,转弯视点≥90度,检测机器人奔驰时转弯的平衡才能,结尾前还设置了一段1.5公里的直道,检测机器人的冲刺速度。
本次冠军“天工”队地点的国家当地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立异中心总经理熊友军以为:“这不只仅简略的体育竞技,更是对技能打破、工业开展的‘极限测验’。”
“此次马拉松赛,无疑是对人形机器人在实在环境中归纳功能的一次体系性查验。”天工团队担任人说道。为了呈现最佳竞赛作用,“天工U ltra”经过结构的继续优化,找到轻量化与刚强度的平衡点,加上奇妙的缓冲结构,完结腿足的刚柔耦合规划,终究到达长间隔奔驰本体不损坏的作用。此外,经过结构的轻量化规划、关节导热技能以及风冷散热技能使关节到达热平衡,让机器人可以长期继续奔驰。
天工机器人由北京人形机器人立异中心研制。北京人形机器人立异中心在2023年年末建立,是国内首家省级人形机器人立异中心,由机器人整机、中心零部件、大模型等企业一同组成,包含小米机器人、优必选科技、京城机电、我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等。2024年4月,全国首个通用机器人母渠道“天工”发布,完结了全球首例全尺度纯电驱人形机器人的拟人奔驰。
3月,“天工U ltra”在北京野外练习。 企业供图
尽管做了足够的转背,但当“天工U ltra”站上跑道,仍是有一次摔跤,北京人形机器人立异中心CTO唐剑在承受媒体采访时表明,这是机器人电池失效时呈现的毛病。他泄漏,天工的方针是期望一台机器人跑完全程,本次竞赛天工机器人总共换了三次电。唐剑说,电池容量的挑选是天工团队经过屡次测验酌量一再后的最优成果。假如加倍电池容量的确会削减换电次数,但会添加机器人分量、影响步态。
“就像小孩子学走路的过程中也会有跌倒的状况,机器人也是在渐渐生长。”一位机器人从业者坦言。
亚军小顽童队N 2是松延动力的机器人产品,身高120cm,体重30kg,进入4月以来,它每天都会为这场马拉松进行赛前预备,为的便是稳定地跑完全程。竞赛期间,新京报记者地点的机器人沟通群中,不断有群友表达了看好小顽童队,在替换了一次机器人的状况下终究总用时3小时37分50秒拿到了第二名的成果。
4月,为备战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松延动力机器人公司工作人员在练习机器人。 企业供图
上海卓益得机器人有限公司(下称:卓益得)的机器人战队行者二号代表EAI战队参赛,是全程仅有没有换电的机器人,终究总用时4小时25分56秒。十年前,卓益得机器人用0.8度电不断行走了134公里,发明了足式机器人行走最远间隔吉尼斯国际纪录。十年后,在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竞赛的赛场上,他们选用了肌腱(绳)驱动机制,模仿生物肌腱的运动特性,使机器人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灵活性。
“我便是想验证一下,这个机器人不换电池是不是可以直接跑完,然后处理续航问题。机器人要点便是两个瓶颈,一个是电池的能量密度,一个是电机的功率密度。这两个瓶颈不打破的话,人形机器人想落地十分难,所以咱们现在要点是想经过肌腱驱动和仿生的技能,打破这个中心问题。”上海卓益得创始人李清都承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他表明,参赛并不是为了拿名次,最重要的是为了验证技能功能,比方过程中能否不换电池从头跑到尾,由于续航才能是困扰机器人范畴数十年的问题,假如这个问题处理了,实质上得到了一个打破,这个含义比跑马拉松拿名次含义更大。
3月,上海卓益得机器人公司工程师调试行者二号机器人。企业供图
那些并未拿到前三的部队也为这场赛事做了精心预备,比方灵宝机器人队、小伟人队、清华通班队、钢宝队等等。“参赛便是成功,咱们会继续加油。”某参赛部队担任人说道。
竞赛主要是对机器人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测验
“现在咱们小伟人的速度可以到达0.7m/s,续航时刻大概在1小时。小伟人的步幅尽管不大,可是脚步很稳健。”小伟人队参赛队员介绍。在起跑之初,小伟人招引不少目光。
小伟人队由北京科技工作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器人规划立异团队的师生组成。参赛机器人为北职大“0306 小伟人”机器人,身高缺乏1米。机器人选用刚柔耦合关节技能,可完结拟人化180°大视点运动规模,构建包含头部灵动转向、双臂天然垂摆、双足稳健行走的仿生躯体结构体系。一同,经过多传感器交融环境建模技能,集成语音辨认与听觉感知模块完结10米规模内人机对话。
“咱们在3月6日确认报名参赛。自报名成功后,咱们团队立刻进入了高效工作的‘战时状况’,与时刻展开了一场剧烈的赛跑。深知时刻急迫,咱们敏捷发动了详细的项目规划,将机械结构规划、电子体系集成、编程算法开发等不同专业范畴的使命,精准分配给各自拿手的团队成员,保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然后极大地提高了全体工作效率。”小伟人队相关担任人告知新京报记者。
该担任人介绍,在校园原有机器人团队根底上,为满意具身智能机器人规划研制需求,又吸纳了新的成员,组成了一个来自不同专业、多学科穿插交融的团队:机电一体化技能专业教师主导运动操控算法开发,机械制作及自动化专业教师担任轻量化结构规划,工业互联网运用专业教师开发长途运维体系、人机交互界面规划及集成人工智能技能模块,服装规划专业教师规划兼具功能性与科技感的具身机器人服装。
小伟人队担任人介绍,在人形机器人马拉松竞赛中,咱们面对的最大困难是怎么保证机器人在长期工作过程中的运动稳定性及可靠性。这不只触及结构材料在继续工作中的疲惫损耗与应力会集问题,也对算法操控的精准性提出了极高要求——无论是机械结构的耐久性,仍是动态平衡算法的实时呼应才能,都需求在接连运动中保持稳定。
针对奔驰中的详细应战,小伟人队采取了针对性处理方案:在关节生热与冲突方面,经过在机器人内部集成定制化散热组织(如微型电扇、导热硅胶片等),结合低冲突系数的光滑材料,将要害关节温度操控在安全区间,削减因过热导致的机械失效;配速上,考虑到稳定性优先,咱们将速度优化在大约2.2km/h的匀速区间,经过下降运动负载来平衡能耗与步态稳定性。
“续航方面,选用可拆卸电池组规划,当电量缺乏时可快速替换电池,保证路程继续;运动操控上,引进强化学习算法,使机器人可以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学习习惯场所特征(如斜度、弯道),实时调整关节视点与动力分配,明显下降摔跤危险。这些办法虽以献身部分速度为价值,但有用保证了机器人在杂乱工况下的无毛病工作,为完结赛事奠定了根底。”该担任人介绍。
北京人形机器人立异中心总经理熊友军表明,这一赛事查验了机器人的算法,形成了很强的环境习惯才能,既能习惯各种沙地,也能习惯减速带,坑洼、斜坡路面等城市道路,还表现了很好的稳定性,为机器人下一步走进工厂和日子服务场景进行了十分好的查验和预备。此次赛事仅仅展现了天工机器人运动才能的一小部分,团队正在活跃研制更多立异技能,未来将会推出更多运用。我国机器人工业在整个全球已归于榜首部队。
北京人形机器人立异中心首席技能官唐剑以为,竞赛主要是对机器人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测验,终究等待的是机器人7× 24小时连轴转的作用。期望先将人形机器人运用于半结构化的工业或许泛工业场景,比方物流、转移、巡检等。之后是运用于商业场景和日子场景中。
【观念】
工业链的协同开展 也是一场马拉松
关于机器人职业从业者和投资人而言,此次人形机器人马拉松也是一个很好的窗口,可以更直观地看到该职业的实在开展现状。“之前咱们只能经过机器人公司的宣发视频来评价该公司的技能实力,此次竞赛是咱们期望看到的,在这种竞技竞赛的迭代下,也有助于机器人公司产品的迭代。”一位在线上观看了全程直播的投资人告知记者。
仿生关节、平衡算法、习惯赛道,在赛场上,机器人需求打破在实验室立异的极限,走下赛场,机器人需求面对更杂乱的环境,为了参赛作出的预备工作相同可以在实在的运用场景中处理问题。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包含海派兄弟队在内的几支部队在奔驰的过程中会有陪跑员给机器人喷绝缘液体,这是为了处理下肢电机长期高负载温度升高的问题。“平衡、散热都是在实践运用里边可能对机器人硬件提出的应战,赛场便是一个模仿实践极限状况,来促进咱们改进硬件规划,只要能满意更多极限状况,才能在实在国际中运用。”一位观看完整场竞赛的机器人从业者剖析称。
在赛场上奔驰的机器人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硬实力,将来和人类一同分工协作促进社会开展。赛后除发布了前六位之外,组委会还颁发了最佳人气奖、最佳形状立异奖、最佳步态奖来鼓舞参赛部队。
3月底,在2025年中关村论坛的年会上,乐聚通研和北京加快进化科技有限公司组成机器人“天团”,在四分钟左右的时刻里表演了打太极和俯卧撑,战胜一道道技能难关,推进了技能的研制和产品的迭代,此次的竞赛将会愈加推进机器人职业的开展。
在4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一季度有关经济数据例行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谢少锋表明,人形机器人主流产品现已完结了“站得住、走得稳、跑得快”,正加快从“舞台上动起来”向“工厂里用起来”改变,既能演杂技、扭秧歌,也能搬重物、拧螺丝,在制作场景加快落地,例如辅佐轿车生产线配备作业、助力智能分拣转移等。
揭露材料显现,松延动力已与常州市天宁经开区达到项目协作,推进人形机器人工业化落地轿车零部件工业园;2024年,国家当地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立异中心发动“天工开源方案”,将连续把本体、数据集、运动操控等方面的技能成果面向职业开源敞开。全球高校、科研院所、集成商等可在此根底上再开发,加快推进人形机器人真实进入人类日子。
我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魏翔在直播中说到,机器人马拉松不只仅一个营销事情、一个技能试验场,还有可能会变成一个像F1赛车方程式那样的科技商业IP,“机器人马拉松具有很大的商业潜力,不只可以协助一个城市刻画新的科技手刺,还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实践的利益。”
新京报记者 张晗 陈维城 吴婷婷
修改 李劼 校正 刘越